如何以數字技術提升職業院校辦學能級
發布時間:2022-08-23 本報記者 翟帆 來源:中國教育報
随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突飛猛進,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深度影響,世界正在經曆産業結構、經濟結構、人口結構等的深刻調整,各國職業教育不同程度地面臨着一些共同挑戰。為“準确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8月19至20日,世界職業技術教育大會在天津召開,來自123個國家和地區有關國際組織、政府機構、行業企業、科研機構和院校的700多名代表,通過線上和線下方式共同尋求職業教育新的發展機遇。
此次大會,“數字化轉型”成為與會者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主旨演講中提出,“整體提升職業院校辦學能級,加強職業教育内涵建設和數字化轉型”;凝聚着與會者共識的《天津倡議》強調,“加快數字化轉型,強化數字技能、綠色技能培養”。如何通過數字化轉型提升職業院校辦學能級,專家學者們貢獻了自己的智慧。
對接新職業,升級人才培養定位
“數字技術要成為未來職業教育的基礎課程,因為未來所有的行業、所有的職業都脫離不了數字技術。”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積仁說。他十分确定地認為,下一個五年,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來自于數字經濟,數字經濟正在改變傳統的職業結構,一些職業将逐漸消失,而數據處理工程師、元宇宙數字實體制造工程師等新職業在未來有着大量需求。
“現階段我國既了解傳統行業技術、業務流程與發展需求,又掌握數字技術的人才嚴重短缺。”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許建領指出,這一缺口大概在1100萬人。“因此高職院校要升級人才培養定位,進行數字化轉型,培養大批新型數字化能工巧匠、大國工匠。”許建領看到,已有不少高職院校加快了數字化轉型的步伐,與龍頭企業共建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學院,布局數字化産業及産業數字化專業群,許多教師已開始嘗試各種數字化教學手段和方法,數字化的育人生态已初步成形。
制造業人才需求的變化最能觸動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湯兆武的神經。這兩年,他深刻感受到,智能制造既是發展數字經濟的主要路徑,也是生産方式轉型升級的主要形式。“具有數字化素養的制造業人才嚴重短缺,逼迫我們必須重塑人才培養定位。”湯兆武介紹,從2020年起,學校開始探索構建“數字化+X”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将人才培養定位從面向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制造升級,人才素質從單純的技能型向“技能+數字化”複合型轉變,全面推進各專業數字工匠的精準培養。
對接新崗位,重構專業課程體系
瞄準崗位人才新需求,開設數字化相關專業和對專業進行數字化改造,衆多高職院校通過專業課程體系的重構,增強與産業發展的适應性,推進職業教育和産業精準對接。
作為全國高職院校的領頭羊,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精準對接區域産業數字化發展需求,建設了一批特色産業學院,打造出一批内容豐富、品質優良的數字化教學體系。“我們不僅設置了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群,而且在全校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許建領說。人工智能專業群的建設,帶動了學校其他傳統專業的轉型升級,全方位改造了學校的專業教育生态。
“全面提升職業學校能級,核心是對專業進行數字化賦能。”早在2017年,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盧坤建就敏銳地意識到,對專業進行數字化賦能是專業建設的核心任務,依托工業互聯網技術,學校開啟了“工業互聯網+專業”的改革。
在“人工智能+”“數字化+”理念的引領下,湯兆武領導下的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組建了智能制造技術、智能控制技術等七大智能制造相關專業群,搭建了“通識課程+共享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崗位方向課程”模塊化的課程體系,依托泛雅教學專業資源庫,對接國家智慧職教資源平台,實現泛在學習。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順應數字技術與專業技術交叉融合新趨勢,對專業進行升級與數字化改造。學校黨委書記王丹中告訴記者,學校按照“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頂層綜合”的原則,重構專業群“平台+模塊”課程體系。在基礎課程平台,開設“AI導論”“人工智能與信息技術基礎”“人工智能應用素養”等群間共享課程;在專業課程平台,有機融入“大、智、物、聯、移”等技術。
對接新技能,進階實習實訓基地
實踐教學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一環。适應數字經濟的發展和職業場景的變化,職業院校主動求變,對接新技能,對實踐教學的主戰場實習實訓基地進行數字化改造。
從王丹中的介紹中記者了解到,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通過三大舉措,打造跨專業共享型實訓基地。一是建立“5G+智慧場景”實訓基地群。學校結合5G技術在智能産業中的典型應用,選擇智慧園區、智能交通和智慧供應鍊等應用場景作為切入點,構建“技術平台+應用場景”5G技術實訓基地,服務于多個專業群的人才培養。二是搭建虛拟仿真技術共享實訓平台,通過系列虛拟仿真課程資源建設,解決各專業群“看不見、進不去、有危險、難再現”的實踐教學難題。三是建設“項目牽引、技能進階”的實踐課程體系,學生逐級完成基礎項目、崗位項目、綜合項目、企業項目的任務學習,實現技能進階,輔以證書獲取、學分置換等手段,滿足崗位能力需求。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則走出了一條與世界 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合作創建數字化人才培養基地之路。許建領在會上介紹,全國首個華為5G+數字化人才産教融合基地落戶學校,為5G産業鍊與供應鍊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學校還與美團共建數字生活學院,與西門子公司共建中德智能制造數字化工程創新中心。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則以“校企協同、三鍊(教育鍊、人才鍊、産業鍊)融通、四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平台化)賦能”為構架,打造一流的創新實訓基地,建成集教學、培訓、技能鑒定、科研與技術服務、生産“五位一體”的校内實訓基地30餘個,并與浙大中控、上海大衆等頭部企業建立了140餘家緊密型校外教學實訓基地,實現了教、學、訓一體的人才閉環培養結構。
對接新素養,提升教師數字化能力
“在數字經濟面前,職業學校最大的挑戰來自于師資隊伍。師資隊伍質量的不一緻,導緻了學生培養質量的不一緻。”劉積仁說。
新冠肺炎疫情中線上課程的開啟,凸顯出當前教師數字化能力的不足。為此,高職院校紛紛尋求各自的解決之道。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通過教師團隊的重組來應對數字化的挑戰。據湯兆武介紹,學校相繼實施教授工程、青藍工程、博士工程、專業帶頭人工程、骨幹教師工程、雙師工程等六大工程,培養能勝任理論教學、能勝任實踐教學、能與企業開展應用研究的“三能”師資隊伍。同時通過承擔重大攻關項目等途徑,提升教師隊伍的科研實戰能力。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将教師數字化能力提升細化為四個方面:一是提升教師數字化生存與适應能力,讓教師成為教學資源的開發者;二是提升教師教育教學研究能力,讓教師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三是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創新實踐能力,讓教師成為教學方法的創新者;四是提升教師專業發展和終身學習能力,讓教師成為職業發展的終身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