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黃白痢是養豬生産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損失,成為提高養豬業經濟效益的重要制約因素。
一、發病原因
1.環境中存在病原微生物。主要是初生一周齡内的仔豬,特别是易感仔豬吮吸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了的母豬乳頭,病原微生物進入了仔豬的消化道而引起發病。
2.環境應激。主要發生在10~30日齡時,氣候多變,陰雨天持續時間長的情況下,而入秋以後,氣候寒冷,地面太涼而又沒加墊草,使仔豬抵抗力下降,這時可引發仔豬白痢。
3.哺乳母豬患病。哺乳母豬患病後,引起體溫升高,造成生理代謝紊亂,引起乳汁變性,緻使仔豬消化不良,早發性大腸杆菌乘虛而入,大量繁殖,導緻仔豬出現黃痢。該病以産後1周内發病最多,嚴重時死亡率高達70%以上。
4.飼養管理不當。一是哺乳母豬突然換料,飼喂高能量飼料形成的乳汁過于濃稠,乳脂含量增高,而仔豬的胃腸道對脂肪的消化率很差,打亂了腸道内的消化吸收平衡,導緻仔豬下痢。二是飼料中油脂含量過多、飼料黴變、青料或輕瀉飼料比例過大。飼料中米糠、油餅、魚粉等比例過高,仔豬的消化機能不健全,采食後無法消化而下痢;黴變飼料本身含有大量毒素,可導緻仔豬消化機能紊亂而下痢;喂給青綠飼料過多,或輕瀉飼料比例過大,易使仔豬難以完全吸收利用而下痢。三是仔豬供水不足,仔豬開食後,往往食欲都很旺盛,如果此時供水不足,就會導緻仔豬誤飲糞尿污水,感染細菌,發生下痢。
二、預防措施
1.免疫接種。按程序對母豬進行免疫接種,以提高其初乳中特異性母源抗體的水平,從而使仔豬獲得被動免疫力,可用大腸杆菌K88、K99雙價基因工程菌苗和大腸杆菌苗K88、K99、987P三價滅活菌苗等對臨産前母豬按說明書進行免疫。
2.加強消毒工作。産房消毒,母豬進産房前5天,對其進行徹底清掃,用高壓水沖洗産床、地面和牆壁,晾幹後用0.5%過氧乙酸進行全舍噴霧消毒,經24小時幹燥後再用高壓水沖洗,再幹燥後方可進豬。豬體消毒,母豬進産房前必須對其全身進行消毒。消毒方法為:冬天用溫水,夏天用冷水先對豬體全身清洗,然後用百毒殺或來蘇兒進行豬體消毒,尤其注意母豬外陰和乳房的消毒。
3.環境溫度與濕度的控制。産房内應保持幹燥,一般相對濕度為60%~70%,要求通風良好,保持清潔衛生,冬季時要加強保溫工作,溫度一般為19~23℃。由于仔豬調節體溫的機能不完善,其體内能量的儲存較少,對寒冷的适應性極差,在飼養仔豬過程中特别注意對出生5天内的仔豬進行保溫工作。具體方法:窩内使用紅外線燈泡(100瓦、120瓦、150瓦、250瓦、275瓦)、電熱闆(110瓦、230瓦)、水暖器等措施加強保溫工作。仔豬适宜的環境溫度是:1~8日齡31~28℃,9~30日齡28~23℃,31~60日齡23~19℃,相對濕度是60%~70%。在生産中,如果仔豬常堆疊在一起,即所謂“紮堆”說明環境溫度較低,應立即增溫保暖。
4.加強妊娠母豬的飼養管理。母豬的飼養管理與仔豬健康密切相關,母豬的健康是仔豬的基礎,因此必須加強母豬的飼養管理。具體方法:母豬應飼喂全價日糧,給予充足、清潔、新鮮的飲水。妊娠後期最重要的是使母豬有旺盛的食欲和健康的體質。母豬産仔前1~2天減料,産後逐漸增加喂料量,5~7天後改為自由采食。分娩不久的母豬,如果喂料量過多,易造成消化不良、便秘,同時也會造成仔豬下痢。因此掌握分娩前後的喂料量是很重要的。
5.及時給仔豬補鐵。鐵是形成血紅素和肌紅蛋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初生仔豬體内鐵的貯存量較少,仔豬每天生長需要鐵約7毫克,而每升母乳中約含鐵1毫克,所以母乳遠不能滿足仔豬生長發育的需要。缺鐵仔豬生長發育慢、抗病力弱,易造成仔豬下痢,應及時給仔豬補鐵,一般于仔豬出生後3~4日齡内補鐵。
(三)治療方法
1.治療仔豬黃痢方法。硫酸慶大黴素注射液,口服,1次2萬~4萬單位,一日2~3次。諾氟沙星膠囊,口服,1次100~150毫克,一日2~3次;清開靈注射液或雙黃連注射液或闆藍根注射液,肌肉注射,1次0.5~1.2毫升,一日2~3次。
2.治療仔豬白痢方法。硫酸慶大黴素注射液,口服,1次4萬~8萬單位,一日2~3次;清開靈注射液或雙黃連注射液或闆藍根注射液,肌注,1次1.5~3毫升,一日2~3次。諾氟沙星膠囊,口服,1次100~250毫克,一日2~3次,清開靈注射液或雙黃連注射液或闆藍根注射液,肌注,1次1.5~3毫升,一日2~3次。
四、體會
1.使用藥品時應選擇正規企業生産的藥品,質量穩定,效價比高。
2.全窩給藥(特别是仔豬黃痢),預防時藥量減半。臨床觀察該方法使用安全,不良反應較少,中藥和西藥合用療效更佳。
3.仔豬取暖小窩溫度較低時,應立即加溫保暖。
4.母豬産後泌乳不足或發生疾病應及時治療。
5.以上藥物的劑量,應根據仔豬體重和腹瀉程度來決定給藥量和給藥次數。